陳瑞斌十歲時即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邀請合作演出,十三歲赴奧地利深造,師承貝多芬與李斯特嫡傳弟子。他不僅以第一名特優成績畢業於維也納市立音樂院,並獲得德國國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文憑。


旅歐期間,陳瑞斌在國際鋼琴大賽屢獲大獎,二十歲之前已獲得五項金牌。他榮獲的十八項國際大賽獎包括華沙(蕭邦)、特拉維夫(魯賓斯坦)、美國鹽湖城、維也納、西班牙 Manresa (貝多芬獎)、義大利(羅馬、拉赫曼尼諾夫、貝里尼、Stresa),也曾獲得國際薩爾斯堡藝術節頒發的「最佳音樂貢獻獎」。






陳瑞斌說,他是真的用「心」來演奏每一個樂章,沒有適當的言詞可以形容對每一場表演的重視;尤其對於台灣,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,希望保存古典音樂傳承給下一代。即使常年在海外巡演,一回到台灣,總是很用心的投入音樂宣導,他要做的是讓文化流進並融入台灣人民的血液裡。


將音樂視為生命一部份的陳瑞斌,自幼就和鋼琴結下不解之緣。他的父親陳振德回憶說, 當陳瑞斌開始會站時,看到鋼琴就很高興;經常在鋼琴前面爬來爬去,才兩歲多的孩子,彈出來的音樂好像已經可以成為一首曲子,但怕吵到鄰居,把他從鋼琴上抱 下來,沒有琴聲安靜多了,但卻多了他的哭鬧聲,一樣吵。


陳瑞斌回憶起家中的第一台鋼琴,是一百歲高齡的「三手」琴。「擔任小學音 樂 老師的父親,當時用新台幣一萬一千元買下這台鋼琴。」那個時候,房子 一坪 約新台幣二百元,一棟 六十坪 的房子也不過一萬二千元,「很多人笑父親笨,買鋼琴不如買房子!」


「因為叔叔對音樂有興趣,那台鋼琴本來是買給叔叔的。」出自音樂世家的陳瑞斌說,「那台鋼琴白色的象牙製琴鍵已受潮泛黃,要不是看到別人家的琴鍵是白色的,我還以為琴鍵就是這種顏色。」


隻身在歐洲的學習生涯中,陳瑞斌清楚記得俄 國 老師說的話:鋼琴要彈得好,手指與琴鍵的接觸很重要;十根手指頭在敲擊鍵盤時,要像鋼鐵一般,每一次都要確實而堅硬。或許是受到此話影響,後來陳瑞斌在演出中曾創下五次彈斷琴弦的紀錄。


他笑說,「其中一次還是小指頭彈斷的。當時在台北國家音樂廳,正彈奏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的『戰爭奏鳴曲』,彈到一半『砰』的一聲,我以為是天花板掉下來,過了二秒,知道弦斷了,但我沒有停下來。」


陳瑞斌解釋,一般來說,比較容易斷的弦通常在高音部;斷了一根,還有第二根可以繼續發出聲音。但那次斷弦是在左手低音部黑鍵,那條弦很粗,斷了就沒有聲音了。還好,接下來的樂章用不到這個音,可以繼續完成曲子。


陳瑞斌回憶說,那場音樂會,他得到「最佳表演藝術獎」,在音樂界傳為佳話。之後的演出,常有許多單位會提醒陳瑞斌,「彈琴不要太用力!」而且只要是有他演奏的音樂會,調音師都會很早就到現場,並帶來很多條琴弦,以備不時之需。


「天使手指」真是充滿魔力!






陳瑞斌的BLOG平均20年才會出現一位的音樂天才(也是我們台南人喔)


BLOG及引用~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rueibin_pianist/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UNER 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